人工智能仍是未知领域 青少年引领未来发展


自2022年面向公众推出聊天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工具以来,人们对其认识还很有限。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副教务长吉莉安·海耶斯回忆说,许多人在没有充分理解人工智能的情况下,开始制定使用规则,这一场景让她联想到了工业和农业革命的变革时期。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青少年、家长和教育者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海耶斯携手心理科学与信息学教授坎迪斯·L·奥德格斯,发起了一项全国性调研。调研旨在收集有关青少年使用人工智能的情况、态度以及潜在风险的数据,以便跟踪其变化趋势。

他们与教育研究机构Foundry10合作,调查了1510名年龄在9到17岁的青少年,以及2826名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家长。研究过程中,团队还组织了多个焦点小组,旨在深入了解参与者对人工智能的了解、担忧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到2024年秋季,研究团队已完成数据采集,并在今年年初公布了部分调查结果。

令人意外的是,研究发现,虽然许多青少年知道人工智能存在的风险和危险,但他们缺乏合理使用的规范,没有明确的指导。在没有规则指引的情况下,人工智能的使用变得复杂甚至迷惑,不利于青少年的道德和有效利用。

青少年的道德感很强

调研显示,青少年中只有约7%每天使用人工智能,且大多数通过搜索引擎而非聊天机器人使用。令人惊讶的是,许多青少年都拥有较强的道德观,尤其是在课堂上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一名调研参与的青少年曾自己出版过一本书,封面使用了人工智能生成的图片,内容也部分由人工智能辅助创作,但主要为原创作品。后续,他的母亲与他讨论了人工智能的使用范围,认为在这种场合使用是可以的,但不应在学业作业中依赖人工智能。

海耶斯指出,大部分青少年其实不是想作弊,而是不清楚用人工智能会不会被认作作弊。比如,有些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让同学帮忙审阅论文可以接受,而使用像Grammarly这样的人工智能写作辅助工具就被视作不允许。这反映了学生对“作弊”界限的模糊,也提示家长和老师对规则的理解并不到位。

青少年也关注使用人工智能对自主思考能力的影响。他们认识到人工智能在未来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同时担心若不负责任地使用,可能会阻碍学习和职业发展。

公平性令人意外

更令人意外的是,调研发现,青少年的人工智能使用在社会群体中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这与以往对新技术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的预期相反。海耶斯推测,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技术仍处于新颖阶段,许多家长尚未完全理解它的工作原理,也无法有效传授相关知识。

通常情况下,接受高等教育或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更愿意指导子女学习新技术,但在人工智能领域,由于缺乏全面的理解,很多父母尚无法协助子女掌握技巧。因此,整个社会的体验似乎都在以较低的能力进行探索。

在调研期间,一些家长对人工智能的能力认识不足,有的认为它仅仅是搜索引擎,有的则没有意识到它可能输出虚假信息。关于如何与孩子讨论人工智能的问题上,也存在分歧:一些家长倾向于积极接受,另一些则主张谨慎行事,甚至建议完全避免使用。

制定具体规则以保障安全

调研显示,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学校应制定明确的人工智能使用政策。虽然制定规则具有难度,但这是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安全使用人工智能的重要途径。

一些地区已开始尝试引入用颜色标识人工智能使用范围的方法:绿色代表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头脑风暴或写作辅导,黄色则运用在灰色区域,比如请求人工智能帮忙解题,而红色则标志不道德或不适当的用途,比如用人工智能写作业。

此外,许多学校也通过听证会等形式,帮助家长了解如何与子女讨论和引导使用人工智能的问题。家长普遍希望在这个新兴技术面前找到可靠的指导途径。

行业专家建议,教育者应遵循安全、责任、公平和高效的原则,采用“安全框架”指导人工智能的使用。教师面对大量的教学责任,要求他们成为人工智能的专家显得不切实际。相反,应提供简明的指导原则,帮助学生在不完全理解技术细节的情况下,学会如何合理、安全地使用。

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部分教授甚至要求计算机科学学生进行口头答辩,讲解自己编写的代码,确保学生不仅能借助人工智能写代码,还理解其原理和工作方式。

海耶斯强调,面对人工智能的普及,老一辈人应保持学习和适应的态度,努力思考如何有效衡量和评估学习成果。她认为,人工智能不会消失,教育者必须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原始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