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名为Captions的科技公司推出了全新的视频生成模型“幻影工作室”,引发广泛关注。该公司宣称,“幻影工作室”能够“在大规模下生成富有表现力的虚拟视频,打造看似真实的演员形象”。
“幻影工作室”由公司自主研发的全能模态基础模型驱动,用户只需上传音频、描述场景或提供参考图像,便能快速生成对应的视频内容。据公司介绍,这一工具主要面向市场营销人员、创意团队以及希望制作精彩叙事视频的个人和机构。通过简单的设置,即可生成适用于抖音、Instagram及YouTube等平台的短视频内容。
然而,这样的技术也引发了一些担忧。一些业内观察者指出,“幻影工作室”很可能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直接借用了真人内容或演员的形象。这种现象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尤为敏感。例如,有人在尝试将某科技媒体的报道视频通过“幻影工作室”制作成了虚假主播形象的视频。过程很简单:上传现有视频、选择虚拟“演员”、设置参数,几分钟后,一段类似Twitch主播风格的视频便完成了。
实际上,实验结果显示,这类AI生成的视频效果虽然可以应付一般的社交媒体需求,但逼真度和技术成熟度仍有待提高。生成的画面中会出现一些瑕疵,比如模糊的边缘、视觉畸变,甚至出现奇怪的紫色“灵魂物质”等不合逻辑的画面。究其原因,很可能是训练模型所用的数据中,侵权的真人图片和视频占了很大比例。从而导致生成内容带有潜在的版权问题。
引入AI生成视频的浪潮不仅带来内容的便利,也引发了关于知识产权的严重担忧。虚假视频、伪造新闻的风险不断增加,令人担忧未来虚实难辨。虽然部分好莱坞演员已呼吁相关监管部门制定协议框架,但目前在技术监管方面似乎仍处于被动状态,迟迟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快速到来的变革。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AI视频生成技术的普及可能改变内容创作的未来。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制造一些趣味性或吸引眼球的视频变得更为容易;但对于专业内容创作者来说,面对大量可能被滥用的AI合成内容,或许需要重新思考版权保护和职业价值。
总结来看,“幻影工作室”的出现证明了AI视频生成技术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尽管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伦理和法律挑战,但不可否认,这一技术的推广已成为大势所趋。未来,相关监管和行业规范的完善,将决定这项技术能否更好地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虽有“省时省力”的利好,但也应警惕“流水线”生产带来的同质化和模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