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纷纷迎战:为学生应对人工智能职场做好准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岗位逐渐减少,大学也在积极调整课程和培养方式,帮助学生应对未来职场的新变化。当前,AI已成为影响各行各业的重要力量,许多高校正加快步伐,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一份由斯坦福数字经济实验室发布的报告指出,年轻一代尤其是22至25岁的初级岗位员工,受人工智能冲击较大。从2022年底起,他们的就业岗位已减少约13%。相较之下,年长的专业人士对这些岗位的影响较小,主要原因是高阶经验和判断能力仍难以被机器取代。新一代毕业生在技能储备上,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运用AI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中国本科生为例,毕业生的求职焦虑日益增加。一些用人单位对“入门级”岗位的要求越来越高,竟然要求有五到八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这也促使部分年轻人不得不转型,从一开始的专业就业转向销售等岗位,虽然利用自己在技术方面的训练取得了一定优势,但也暴露出自动化对就业结构带来的冲击。

面对这种局面,大学纷纷加大在AI教育方面的投入。比如,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与OpenAI合作,为所有学生免费提供ChatGPTPlus的使用权限。不仅课堂学习,学生还利用AI工具准备实习和求职,逐步适应AI在职场中的普遍应用。有学生表示,AI的辅助极大提升了法律研究的效率,例如快速查到相关法律条文,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一些顶尖商学院也在进行大胆变革。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在今年秋季开设了人工智能应用商业的本科和MBA专业,成为全球首个将AI作为单独学科的顶级商学院。据学院院长艾里卡·詹姆斯介绍,人工智能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改变商业与社会,掌握相关技能已成为必要。课程内容涵盖机器学习、数据工程、神经科学等领域,还设有人工智能伦理课程,以确保学生掌握的不仅是技术,更有责任感。

在加州州立大学系统,超过46万名在校学生受益于一项全系统的AI普及计划。该计划通过“AI学习共享平台”,向学生、教师和职员提供ChatGPT、谷歌Gemini、微软Copilot等先进工具。校方强调,培养学生的关键不是仅仅使用工具,而是理解如何负责任地运用AI,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方还合作企业,如英特尔、亚马逊、谷歌等,共同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内容。

除了技能培训外,一些高校还注重“战略性人工智能素养”的培养。莱姆豪大学的郑教授认为,未来的职场不仅要会操作AI,更要懂得何时相信、何时质疑AI的输出。她的研究项目已帮助300多名来自农村和非技术背景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判断力和使用AI的能力。这一理念旨在让所有学生都能透过AI学习,减少技能鸿沟。

综上所述,随着AI的普及,高等教育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掌握AI工具的实际应用和人机结合的能力。面对快速变化的职场环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责任意识的人才,成为高校的核心任务。未来的就业市场,将更依赖于融合创新力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完】

[原始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