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快速测量新材料关键性能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探索新型半导体材料,以提升太阳能电池和其他电子设备的效率。然而,创新的速度受到研究人员手工测量重要材料性质的限制。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研发的一套完全自主的机器人系统,有望加快这一进程。

这套系统利用机器人探针,快速测量一种被称为光导率的重要电学性质,即材料对光线的响应能力。为了减少测量时间,提高精度,研究人员将人类专家的材料科学知识引入到机器学习模型中,引导机器人做出决策。

具体来说,机器人首先用摄像头拍摄样品:一块印有钙钛矿材料的片材。接着,系统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将图像分割成多个区域,并输入到一个结合了材料专家经验的神经网络模型中。这一模型能帮助机器人识别最佳的接触点,从而获得最多的材料信息。此外,系统还采用专门的路径规划算法,找到机器人从一个接触点移动到另一个点的最短路径,提高测量效率。

这一自主系统的表现令人振奋。经过24小时的连续测试,机器人每小时完成超过125次不同的光导率测量,比其他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更快、更可靠。在测量的同时,系统还能检测到材料中的高响应区域以及可能出现的退化区域,为新材料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大幅提升了对新材料特性表征的效率,未来可以加速研发出性能更优的太阳能电池等电子器件。“这项研究令人兴奋,因为它为自主、接触式的材料特性检测提供了一条道路。不像一些材料性质可以无需接触就测量,接触式测量既要快速也要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教授、论文主要作者布奥纳西西(Tonio Buonassisi)说。

自2018年以来,布奥纳西西实验室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全自动的材料发现平台,近期的重点则是开发新型钙钛矿材料,这类材料广泛应用于光伏发电领域。以往,科研人员可通过快速合成和打印不同的钙钛矿材料组合,结合成像技术判断材料性能,但关键的光导率则须通过接触式测量实现。传统方法费时又繁琐,难以满足快速研发需求。

因此,研究团队将机器学习、机器人和材料科学相结合,研发了这一全自动系统。首先,机器人用摄像头扫描样本,生成图像,经过计算机视觉将其划分成若干区域,并结合材料领域的专家知识,确定最佳的接触点。随后,路径规划算法会找到一条最短的路径,使机器人能高效地完成所有测量点的接触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的神经网络模型采用的是自监督学习方式,无需大量标注数据,即能自主判断最优的接触点。这一设计大大提升了系统的速度与灵活性。研究人员还通过加入少量随机噪声优化路径算法,使其找到最短路径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多项测试结果显示,这一系统在测量准确性和计算速度方面均优于其它七种AI方法。用24小时完成的实验中,机器人共进行了超过3000次光导率测量,且每小时完成超过125次。测得的数据不仅揭示了材料中的热点区域,也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材料的退化过程。

“如此快速、精细的测量方式,几乎无需人工干预,为新型高性能半导体材料的发现和研发打开了新的大门,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如太阳能电池的优化。”研究团队成员、学生Siemenn说。

未来,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完善这套机器人系统,打造出真正的全自动材料发现实验平台,推动新材料的研发步伐,助力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这项工作得到了多家机构的支持,包括一些能源和科研基金,为实现智能制造和绿色科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原始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