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时代曾许诺让人类摆脱繁琐的任务,实现思想的解放。我们相信,未来机器会处理日常琐事,让人们可以专注于更高层次的创造与思考。然而,尽管人工智能(简称AI)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撰写优雅的邮件到优化复杂的物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我们是否在无意中,随着对人工智能的快速依赖,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这个问题并非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而是真实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难题。我们这一代人还记得在没有AI助手的年代,学习和解决问题都需要自己动脑筋,手动查资料,进行思考,逐渐锻炼出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如今,随着从2022年11月开始出现的生成式AI如ChatGPT逐渐普及,很多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早已习惯了用AI辅助学习和生活。这一转变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我们为下一代留下的思维遗产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大脑如同肌肉:用得多,才会强壮**
神经科学早已证明,大脑是依靠“使用”来保持强壮的。大脑不是一成不变的器官,而是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器官,能够根据我们进行的各种精神活动不断调整和优化。这一过程叫做神经可塑性。例如,学习一门新语言、解决难题、甚至在陌生的城市迷路,都能促使大脑连接新神经通路、加强已有的路径。如果长时间没有给大脑足够的“锻炼”,思维能力就会逐渐退化。
研究表明,经常进行智力训练的活动能改善记忆力、注意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大脑的活跃程度。如果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事情由AI完成,比如自动解答问题、写作、记忆辅助等,可能会让大脑曾经承担的“工作”逐渐减少。当大脑不再被需要去主动思考、分析或记忆,久而久之,这些脑神经通路可能会逐渐退化,导致思维变得迟钝。
**行动能力的削弱:心智上的隐患**
除了生物学上的变化,AI带来的另一大风险是行动能力的减退。行动能力,也就是自主做决定、主动采取行动的能力。这是我们自我感觉良好、有效率的核心。拥有行动能力,不仅意味着自己可以控制生活,还包括对自己行动的认知和意愿。
当越来越多的决策、筛选信息、甚至创造内容都由AI完成,我们的行动空间随之缩小。这种依赖可能会带来“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觉得自己对环境的控制力变小,变得不愿意主动思考、行动或解决问题,容易产生焦虑和压抑感。习惯于由AI代劳的生活虽然方便,却可能让人逐渐失去“自己动手”的能力,产生一种“我好像没有力量”的感觉。长此以往,我们的心理肌肉会变得松弛,精神状态变得脆弱。
**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守护人类的思考力**
对于我们这些在生成式AI还未普及时长大的成年人而言,我们实际上是“最后的非数字”一代。我们还记得那个获取信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图书馆翻找资料、动脑筋总结方案的时代。而当代年轻一代,几乎从出生开始就伴随着AI的存在。他们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成长,面对的不只是社交媒体的压力,更是从以往需要自主思考的习惯,逐渐转变为以依赖AI为常态。这种转变带来的焦虑,可能让他们感觉自己的思维似乎变得越来越迟缓,甚至有点像记忆力衰退的“阿尔茨海默”早期症状。
虽然这种“思维缩减”的体验还不能算作医学上的诊断,但它所透露出的问题格外令人担忧。这提醒我们,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自己的思维能力,未来可能会面临智慧的流失,人类创造力和适应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保护大脑的健康、保持主动思考,是确保人类在科技时代依然具有巨大潜能的关键。
**开辟新路径:培养双重素养**
为了防止认知能力的退化,更好地与人工智能共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和社会的基本观念。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培养“人类素养”和“算法素养”的双重能力。
“人类素养”指对自己和社会的全面理解,包括批判性思维、情感智商、伦理判断、创造力,以及对人际关系和文化背景的深刻认知。这些是目前AI难以复制的核心能力。我们应鼓励深入阅读、专注思考、结合多源信息的能力,而不是依赖AI提供的简短总结。
“算法素养”则强调理解人工智能的原理、工作方式、局限性,包括掌握机器学习的基础知识、识别算法中的偏差、理解数据隐私问题,以及在何时何地将AI作为工具使用。懂得如何合理利用AI,而非盲目依赖,这是未来每个人都应具备的能力。
将这两种素养结合起来,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追求,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未来的教育应从单纯记忆知识转向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AI共同合作而不是被其取代。我们要教导下一代,学会用AI思考,而不是全靠AI思考。这实际上是对人类本质的深刻反思:在科技的帮助下,找回人性的核心。
**保护大脑的实用建议**
对抗AI对我们大脑潜在影响的关键,是积极锻炼思维、保持自主行动的能力。具体建议包括:
1. 主动分析:不要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要学会自己拆解资料、归纳总结,养成动脑的习惯。在使用AI前,先自己阅读、思考,完成复杂的报告或论文。
2. 保护自然思考:多进行无需AI帮助的头脑风暴,自己解决难题,逐步训练思维能力。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先用自己的逻辑一点点推理,再考虑用AI辅助。
3. 集中专注:培养深度专注力,避免多任务切换,保持持续的注意力,增强脑部训练效果。
4. 增强人际交往:重视面对面的交流,培养沟通和倾听能力,这些都需要情感和共情能力,是机器无法取代的部分。
5. 主导思维:即使有更简单的解决办法,也要自己动手操作,锻炼“心智肌肉”。坚持自己解决问题,避免过度依赖AI。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效保护和激发大脑潜能,减少对AI的过度依赖,让科技真正成为我们发展的助手,而不是使自己变得被动、迟钝的工具。我们的大脑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只有不断挑战和利用它,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敏锐、创新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