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商阳甲西征之战()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欢迎来到智博连线,收听最完整的战争史。今天我们讲一下商阳甲西征之战。

话说商朝十九世君主阳甲,即甲骨文中所称的彖甲,也称子和,是祖丁之子,盘庚之兄。阳甲继位后,正逢商朝国势日倾,朝政怠慢,诸侯纷纷不来朝贡,可谓朝纲涣散,内忧外患交织。正值此时,商朝西面边疆的丹山戎部族虎视眈眈,多有侵扰,为保国境安宁,阳甲决心发动对戎族的西征。

这场西征战役,史称“商阳甲西征之战”,时间大致发生在阳甲即位时期。据《今本竹书纪年》载,阳甲亲率大军顿兵边陲,挥师向西,直指丹山戎盘踞之地。这是一场实力对比复杂、环境艰苦的战争。戎族善于山地游击,依托燕山之险,设置伏兵,给商军制造极大压力。

阳甲军队克服重重困难,以严明的军令与精良的武器展开攻势。历经多次小规模 skirmish(小战斗)和拉锯,终于在丹山之地与戎族主力遭遇激烈决战。商军在阳甲的率领下,凭借纪律和谋略,击溃戎族部队,俘获不少首级,巩固了西境防线,取得战役胜利。

然而这场远征虽有胜,却未能根本扭转商朝由盛转衰的趋势。阳甲继位后的混乱继位制度,与王权削弱的背景,使得诸侯乱离,国势依旧不稳。此战固然显示出商王朝尚有恢复元气的可能,但终究是治标未治本。

总结来说,商阳甲西征之战不仅是阳甲在位期间的重要军事行动,更是商朝由盛转衰中护卫国土、奋力抵御外侮的一幕。阳甲的这次西征,虽战胜戎族,保住了边境,却也暴露了王权衰微、继承混乱等深层次问题,成为商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谢谢收听。自古知兵非好战,从来忘战必陷危。让我们了解战争,珍视和平。

战争史·商河亶甲攻蓝夷班方之战()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欢迎来到智博连线,收听最完整的战争史。今天我们讲一下商河亶甲攻蓝夷班方之战。

话说商朝第十三代君王河亶甲,继位之后,正值东边方国班方日渐猖獗,扰乱边境,威胁商朝安宁。班方,以今山东省沂南县东南一带为地界,与商朝关系紧张,素来敌意渐深。为解除东边之患,河亶甲定下了战事之策。

那时河亶甲在位第四年,亲自征调大军,率军南下,首先进攻蓝夷。蓝夷,商朝东边蛮族中颇有势力的一支,此役的目的是打击蓝夷的反抗力量,为接下来针对班方的行动清除后顾之忧。战争过程中,商军攻坚克难,历经激烈战斗,最终击溃蓝夷部队。

到了第五年,侁人(商朝境内一个有力部族)率先进入班方地界,形成了内外夹击的局面。这时,河亶甲派遣了彭伯、韦伯二将领带领主力军队,展开对班方的猛攻。战局胶着,双方斗智斗勇,班方虽勇猛抗战,但在商军的严密包围和侁人的配合下,逐渐失去了抵抗力。

最终,班方被彻底击败,侁人随之来朝朝贡,向商朝臣服,边境得到安定。河亶甲凭借这场战争,成功遏制了东边方国的威胁,巩固了商朝的东部疆域。这场战役彰显了商朝国力的强盛及河亶甲亲征的英明。

这就是商河亶甲攻蓝夷班方之战的全貌,一场从边患始起,经过连番激战,最终平定敌国的历史战争。

谢谢收听。自古知兵非好战,从来忘战必陷危。让我们了解战争,珍视和平。

战争史·商中丁攻蓝夷之战()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欢迎来到智博连线,收听最完整的战争史。今天我们讲一下商中丁攻蓝夷之战。

话说商朝初年,东边有一支东夷部落,名曰蓝夷,居于今山东滕州东南一带。蓝夷族群渐渐强盛,时常侵扰商境,抢夺财物,势如虎狼,这对于商朝来说,无异于隐患,威胁着朝廷的安定。

到了商朝第十一代君王中丁时期,国都由毫迁至隞。为了巩固统治,安抚边疆,中丁在位第六年,察觉蓝夷骚扰肆虐,决定出兵讨伐。他亲自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军,目标直指蓝夷部落。战事激烈,双方激战数日,展现了商军的坚韧与蓝夷的顽强抗争。最终,中丁率军取得了初步胜利,打击了蓝夷的嚣张气焰,暂时稳定了东部边境。

可惜,商朝宫廷内权力斗争不断,国力逐渐衰弱。第十三代君主河亶甲继承王位后,将都城从隞迁到相地,意欲重振朝政。河亶甲在位第四年,再度征兵亲征。这一回,商军兵力更盛,装备更精良。河亶甲带领精锐部队,再次出征蓝夷。经过一番苦战,商军成功击溃蓝夷,巩固了东边疆域,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与安全。

此役至此,商朝对东夷的威胁明显减弱,也彰显了商王中丁与河亶甲的军事才能与雄心。战后,商朝虽有内部矛盾,但边疆稳定,让后人见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谢谢收听。自古知兵非好战,从来忘战必陷危。让我们了解战争,珍视和平。

战争史·商汤灭昆吾之战()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欢迎来到智博连线,收听最完整的战争史。今天我们讲一下商汤灭昆吾之战。

话说夏朝统治四百余年,到了末代帝王桀时,国势已呈颓败。桀好荒淫无道,宠信妺喜,重用嬖臣,残暴百姓,终于民怨载道,四方纷纷反叛。《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奢华无度,甚至建起酒池肉林,挥霍无度,令天下痛恨。他还自比太阳,民众痛斥“时日曷丧,予偕汝皆亡”,可见人民渴望变革的心声。

在这夏朝积弱的时刻,黄河下游的商部族逐渐崛起。商汤即位后,将统治中心迁至南亳,广纳贤才,特别是重用贤臣伊尹和仲虺,筹划推翻桀的计划。为确保胜利,商汤采取了循序渐进、先弱后强的战略,先行攻灭夏朝众多属国和部落。

首战击毁葛国,是为替亡童子复仇;继而灭韦、顾,两国皆是夏朝重镇;最终,商汤大军攻灭了昆吾国,昆吾位于今河南许昌一带,是夏桀重要的后盾之一。此番连番胜利,不但削弱了夏桀的外援,更极大增强了商部落的实力。

此时商汤曾试探性地停止向夏纳贡,欲察夏王反应,却遭桀动用九夷之师伐商。幸赖伊尹参谋劝谏,商汤退兵请罪,静观其变。没多久,夏桀内部大乱,自行杀害重臣,失去众心,势孤力单。商汤随即停止纳贡,一举发兵讨伐。

约在公元前1600年,鸣条之野——今山西运城夏县西,商汤与夏桀展开终极决战。商军精选精锐六千与良车七十,采取大迂回战术,攻其不备。夏桀仓促出战,终为汤军击败,退守三鬷,不久更被攻灭。夏桀流亡南巢,不久亦死于病中。商汤回师西亳,召开“景亳之命”大会,获三千诸侯拥戴,宣告商朝正式建立,夏朝自此灭亡。

此战,史称鸣条之战,乃历史上首次以暴力推翻日薄西山王朝的著名战争,也开创了“汤武革命”的先河。《易经》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商汤之胜,是战略筹谋与用兵如神的成功典范,亦体现了“伐谋、伐交、伐兵、用间”四统一击之策。

这场战争不仅结束了夏朝的暴虐统治,更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开辟了新篇章。商汤立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迈入崭新的时代。

谢谢收听。自古知兵非好战,从来忘战必陷危。让我们了解战争,珍视和平。

战争史·商汤灭韦顾之战()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欢迎来到智博连线,收听最完整的战争史。今天我们讲一下商汤灭韦顾之战。

话说公元前1600年左右,夏朝统治华夏已有四百余年,到了夏桀时代,危机四伏,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夏桀荒淫无道,宠信妺喜,重用小人,残害忠良,建起倾宫瑶台,酒池肉林,民怨沸腾。百姓诅咒:“时日曷丧,予偕汝皆亡”,天下哀鸿遍野。

彼时,黄河流域下游的商族渐渐兴起,商汤继位后迁都南亳,励精图治,整顿兵马。贤臣伊尹、仲虺辅佐左右,制定剿灭夏桀的谋略。商汤先发制人,采取“先为不可胜”的策略,逐一削弱夏朝的属国势力。其首战打击葛国,继而进逼韦国与顾国,斩断夏桀的援助线,扩张自身实力。

更有离间之计,派伊尹数次潜入夏都斟鄩为间谍,掌握夏朝内忧外患,民心思变。夏桀因骄奢自大,兵心涣散,众叛亲离。商汤曾一度示弱谢罪纳贡,静观其变,待夏桀再陷危机,便发兵讨伐。

终于,商汤于鸣条(今山西运城夏县西)一带发起决战,誓师称汤誓,集结良车七十乘,勇士六千,联合诸侯,迂回包抄。夏桀仓促迎战,两军鏖战于鸣条之野。汤军士气旺盛,奋勇杀敌,击溃夏桀主力,夏桀败逃三鬷,后又被攻灭,仓皇南奔至南巢,不久驾崩。

商汤秋后回师西亳,召开“景亳之命”,三千诸侯响应拥护,商朝正式取代夏朝,开创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王朝。此战标志着夏朝灭亡,商朝崛起,被后人称为“汤武革命”,开启了华夏历史上政权更替的先河。

鸣条之战历史意义深远,商汤用兵谋略出众,善用间谍与联盟,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智慧与力量。它不仅是暴力推翻腐朽统治的典范,更是中国古代战争文化的开端。

谢谢收听。自古知兵非好战,从来忘战必陷危。让我们了解战争,珍视和平。

战争史·商汤灭葛之战()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欢迎来到智博连线,收听最完整的战争史。今天我们讲一下商汤灭葛之战。

话说夏朝统治天下近四百年,至桀帝时期,暴虐无道,宠信妺喜,残杀忠良,酷刑征伐,民不聊生。夏桀修筑倾宫,装饰瑶台,制造酒池肉林,耗尽民力财物,百姓怨声载道,甚至诅咒其早日灭亡。正所谓“时日曷丧,予偕汝皆亡”。此时的夏朝早已元气大伤,内忧外患。

在黄河下游,商族崛起,既英明又有筹谋的商汤承继族长之职,迁都南亳,广纳贤才,尤其倚重伊尹与仲虺二贤。商汤深知欲灭夏而立商,必先削弱桀势力,因而广布间谍于夏都斟鄩,探知其上下相患、民心离散的局势。商汤采用“先为不可胜”之策,逐渐削弱夏朝的属国势力,先后灭了葛、韦、顾、昆吾等重要诸侯,扩张实力,厅集资源。

其中,灭葛之战尤为关键。葛国地处今河南宁陵县北,原为夏朝属国,桀帝酷虐民众,童子受戕,商汤以替童子复仇为名,召集众部队,一场撼天动地的战役便此展开。商汤不直接以大军对夏主力,而是分化瓦解其附属国,孤立桀帝,形成包围之势。

夏桀闻讯后大怒,调动九夷之师征讨商汤。然时局已非昔日,伊尹劝商汤先谢罪请罪,暂时纳贡,以待灭夏良机。果不其然,夏桀朝中猛将纷纷遭杀害,诸侯纷纷反抗,九夷之师不能集结,夏王朝大乱。

至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认为良机成熟,率领良车70乘,勇士6,000人,联合诸侯大军,策划大迂回战略,绕道夏都以西,出其不意奇袭。双方在鸣条野外展开决战。汤军奋勇杀敌,一举击溃夏主力。夏桀败退三鬷,随后三鬷亦被商军消灭。夏桀躲至南巢,终因病逝世,夏朝灭亡。

商汤回师西亳,召开景亳之命,约三千诸侯响应,取得天下共主之位,正式开创商朝。这场鸣条之战,被后世誉为“汤武革命”,开创了以“伐谋”、“伐交”、“伐兵”、“用间”达到战争速胜的先河。

此战不仅是商汤夺天下的决定性一役,更是中国历史上首场导致王朝更替的暴力革命,铭刻着中华文明早期政治更迭的重要印记。

谢谢收听。自古知兵非好战,从来忘战必陷危。让我们了解战争,珍视和平。

战争史·商灭夏的战争(前1600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欢迎来到智博连线,收听最完整的战争史。今天我们讲一下商灭夏的战争。

话说商灭夏之事,发生在距今约三千六百年前,公元前1600年左右。那时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统治了四百余年。然而,到了夏桀时期,统治早已风雨飘摇。夏桀贵为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却因骄奢淫逸、犬马之劳,宠信妺喜,重用奸臣,残害忠良,荒废政事。据《竹书纪年》载,夏桀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玉门,奢靡无度。且据《通鉴外纪》记载,夏桀为酒池肉林,耗费民力财物,导致民不聊生,诸侯反目。夏民怨声载道,诅咒他“时日曷丧,予偕汝皆亡”,可见其暴政已至极点。

与此同时,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逐渐崛起,商汤继位后,将中心迁至南亳,励精图治。贤臣伊尹、仲虺辅佐汤王,先施以“先为不可胜”的策谋,有的放矢地削弱夏权势。伊尹更数次潜入夏都斟鄩为间谍,查明夏朝“上下相疾,民心积怨”之乱象。

商汤先后出兵征讨夏诸属国葛、韦、顾、昆吾,逐步扩大商的实力。待到夏桀误判形势,率九夷大军欲讨伐商时,伊尹建议商汤假意谢罪,暂且顺从以养精蓄锐。

不久夏桀斩杀重臣,朝中大乱,九夷部队不愿出动,民心涣散。商汤察觉良机,于是拒绝纳贡,举兵讨夏。

鸣条之战,正是在此时爆发的。鸣条,即今山西运城夏县西一带,或河南洛阳附近。商汤夙兴夜寐,誓师动员,选精锐兵卒六千,良车七十乘,联合诸侯,共同抗击暴政。汤军采取战略大迂回,从夏都西侧奇袭而来。夏桀匆忙应战,兵力虽雄,却因内部分裂、民心丧失,终难支撑。

双方在鸣条激战,商军锐不可当,一举击溃夏主力。夏桀败退三鬷,继而逃向南巢,终因病逝。商汤乘胜攻灭三鬷,冬历践土,召集三千诸侯于景亳,宣布统一天下,从此商朝取代夏朝,成为天下共主。

此役,历代传为“汤武革命”之始,《易·革·彖辞》称其“顺乎天应乎人”,突显天命变革之意。鸣条之战不仅是中国古代以暴力推翻腐朽政权的首次大型战役,也首创了“伐谋、伐交、伐兵、用间”以速战取胜的战略样态。

这一场商灭夏的战争,标志着中华文明政治格局的重大变革,也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兴亡的深刻启示。

谢谢收听。自古知兵非好战,从来忘战必陷危。让我们了解战争,珍视和平。

战争史·图特摩斯三世的行动(约公元前1457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欢迎来到智博连线,收听最完整的战争史。今天我们讲一下图特摩斯三世的行动。

话说远在约公元前1457年至前1428年之间,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登基掌权正值风云变幻之际。这位法老,可不简单,他是图特摩斯二世与侧妃伊西斯所生,自幼寸步难行,却因为后母哈特谢普苏特长期把持朝政而郁郁不得志。哈特谢普苏特时期,埃及偏重于商贸与外交,国库日渐丰饶,疆域局部安宁,然而并未像真正的战争时代那样征伐四方。哈特谢普苏特死后,图特摩斯三世才真正扬鞭跃马,倾巢出征,雄心勃勃要夺回曾经失去的辉煌。

这次的战争行动可谓震动九州。图特摩斯三世连年征战,战火从尼罗河畔燃起,绵延至叙利亚、巴勒斯坦乃至更远的米坦尼王国。最震撼人心的是围攻美吉多(麦吉杜)的战役。那是一场经典的攻城战,法老亲临指挥,凭借巧妙的兵法和铁血军纪,终使坚城陷落,奠定了埃及对叙利亚地区的统治基础。不止如此,图特摩斯三世又多次挥师北上,攻下卡迭石、卡尔赫美什等要地,放眼幼发拉底河西岸,打败错综复杂的米坦尼国王,夺得土地数十万平方公里。

埃及的边界被法老不断向南扩展,直至尼罗河第四瀑布。更令人瞩目的是,利比亚、亚述、巴比伦、赫梯乃至克里特岛的诸侯纷纷向埃及纳贡,法老的威名震慑天下。史家有云,图特摩斯三世堪称古埃及的拿破仑,其军事才能与政绩一时无两。

最终,经过近三十年的鏖战,图特摩斯三世不仅恢复了哈特谢普苏特时代失去的领土,还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帝国版图,为其子阿蒙霍特普二世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图特摩斯三世死后被安葬于帝王谷墓(KV34),虽经盗墓之祸,尸体后被秘藏于皇家木乃伊坑,1881年方被发现,现藏于开罗埃及博物馆,成为世人瞻仰的历史瑰宝。

这,就是图特摩斯三世的战争行动,一个古埃及王朝通过铁血手腕强势复兴的传奇。一位法老用剑与智慧,谱写了帝国的辉煌篇章。

谢谢收听。自古知兵非好战,从来忘战必陷危。让我们了解战争,珍视和平。

战争史·巴比伦帝国的衰弱与灭亡(约公元前1740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欢迎来到智博连线,收听最完整的战争史。今天我们讲一下巴比伦帝国的衰弱与灭亡。

话说美索不达米亚这片肥沃之地,自古便是诸多文明的摇篮。巴比伦,这座历史名城,历经了埃里都、乌鲁克、乌尔、马拉德、伊辛等古老城邦的兴衰,最终成为巴比伦尼亚核心所在。巴比伦帝国的辉煌,始于亚摩利人建立的王朝,王者号称“苏美尔与阿卡德之王”,统领着从尼普尔南北两地广袤领土。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时代变迁,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约公元前18世纪中叶,巴比伦曾经历第一至第四王朝的辉煌,但却难逃亚兰人的南侵,第四王朝最终崩溃。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短暂的王朝更替:被称为“海国王朝”的第五、第六王朝,可能与北方的加喜特人势力相关;埃兰王朝的第七王朝,虽只有一位国王,却显示巴比伦深陷混乱;而第八王朝,更是残缺难辨。

巴比伦的衰弱,正是多方势力冲突与区域割据的写照。以尼尼微为中心的亚述帝国渐渐强大,早期亚述城邦经历了古亚述帝国的兴起,到中亚述帝国的延续,逐步俯瞰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此时,古老的加喜特人也以普朱尔辛为首,联合赫梯帝国的军队,形成强大合力。

再谈局势,巴比伦北部诸多城市如拉格什、阿达卜、翁玛,甚至卡扎卢和马勒库,都在战争中被牵连。南部的西帕尔、博尔西帕等地不断受到侵扰。与此同时,亚述的尼姆鲁德、埃尔比勒、哈兰纳加尔等城日益成为战争主战场,亚述海地王朝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张。

事情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赫梯与巴比伦的冲突。赫梯帝国借由与加喜特人的联盟,发动对巴比伦的进攻,普朱尔辛的军队兵锋锐利。加喜特人与亚述海地王朝更是互为助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巴比伦王朝几经抵抗,但内部分裂、外敌环伺,使得国力日渐衰弱。

公元前1595年左右,赫梯军队攻入巴比伦,巴比伦帝国最终覆灭,帝国首都被攻破,阿摩利人的统治结束,美索不达米亚的政治版图被重新书写。巴比伦从此失去昔日的霸主地位,而亚述与加喜特人势力则崛起,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纵观此战,巴比伦的衰落并非一日之寒,不仅是军事冲突,更有民族迁徙、政治动荡和经济疲软的复杂背景。库提人、胡里安人、阿兰人等多个民族的介入,更为局势增添变数。而赫梯与亚述的联合,更是巴比伦命运的转折点。

如此旷世纷争,给后世以深刻警示。谢谢收听。自古知兵非好战,从来忘战必陷危。让我们了解战争,珍视和平。

战争史·汉谟拉比的征服(约公元前1770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欢迎来到智博连线,收听最完整的战争史。今天我们讲一下汉谟拉比的征服。

话说公元前18世纪之交,美索不达米亚这片两河流域,城邦林立,战事纷繁。巴比伦,原本只是这众多城邦中的一个不起眼小国,却在第六任国王汉谟拉比的手中,一点点聚合了周边各路势力,逐步成为一方霸主。

汉谟拉比,从公元前1792年即位,继承了父王辛-穆巴利特的基业。彼时,北有亚述虎视眈眈,东方有强大的埃兰,南有富饶的拉尔萨和埃什努纳,局势极其复杂。前二十年间,汉谟拉比修筑城墙,扩建庙宇,安抚民心,国力稳步提升。但到了约公元前1766年,埃兰为夺取扎格罗斯山脉的商路,率众联军南侵大平原,一时间摧毁埃什努纳等多个城邦,威胁甚巨。

埃兰人野心不止,他们还意图挑拨巴比伦与拉尔萨的关系,企图坐山观虎斗。幸得汉谟拉比和拉尔萨国王识破阴谋,联手抵抗埃兰兵锋。虽说拉尔萨出力不多,汉谟拉比心中难免不悦,遂于前1763年发动南征,铲除拉尔萨割据。统一两河下游,巴比伦霸业初成。

然而,南线有进,北方却风云突变。正当汉谟拉比征战南方时,北方城邦群起动乱。他迅速北上,平定纷争,先后夺取埃什努纳及其余北方城邦。昔日盟友马里城也未能幸免,应声而降。经过数年鏖战,到公元前1758年,大部分两河流域已悉数归巴比伦麾下,唯有叙利亚的阿勒颇与卡特纳依旧独立。

汉谟拉比的雄心,不仅在疆土扩张上,更体现在法制建设。他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刻于巨石之上,宣示公正与秩序。法典“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虽被后人视为残酷,却是古代社会维系秩序的重要基石。法典的内容涵盖民事、刑事、商业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智慧。

经过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服战争,巴比伦从昔日小国华丽转身为横跨两河流域的强大帝国。汉谟拉比最终大约于公元前1686年辞世,留下了令后世景仰的丰功伟绩。然而,虽有宏图霸业,其后继者却难续大统,帝国终走向衰亡。

这就是汉谟拉比的征服,一段既有战争刀光剑影,又有法典典章辉煌的历史传奇。谢谢收听。自古知兵非好战,从来忘战必陷危。让我们了解战争,珍视和平。